首頁 > 校園新聞
台灣文學史「活字典」下村作次郎:「吳鳳課本化」始自日人
文/楊湘鈞 攝影/李渼詩 2020/6/2列印
長期關注台灣文壇,研究台灣文學流變的天理大學名譽教授下村作次郎,今天(6月1日)在中國文化大學以《我的研究──台灣文學與台灣原住民文學》為題,暢談他在台灣文學與台灣原住民文學領域長達40年的研究之路。
下村教授表示,流傳台灣社會許久的吳鳳事蹟被「課本化」是從日據時期開始,目的是為教育日人與漢人;至1970年代國小課本「美化更美化」為身騎白馬的捨身取義之人。至於另一個還曾被拍成電影的「莎韻之鐘」相關文學,則是1940年代日本宣揚愛國主義的衍生,卻因內容可能涉及師生戀引起很多批判,可能因此並未在台灣上映。

下村作次郎是應文大校長徐興慶之邀,擔任文大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華岡東亞講論會」首場講論會主講人。徐興慶介紹下村教授說,下村教授堪稱「台灣文學史活字典」,一輩子奉獻給台灣文學及台灣原住民文學,不僅有恆心、毅力,研究更是深入。

下村教授在講論會上,以台灣文學與台灣原住民文學兩大主軸暢談40年研究之路。他談到與台灣文學巨擘鍾肇政、楊逵等多人的交往說,「很幸福能見過這些老作家」。

下村教授表示,他是於翻譯吳錦發編著的「悲情的山地」一書時,接觸到「義人吳鳳」、「莎韻之鐘」、霧社事件等新課題。他說,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於1904年視察阿里山地區並造訪吳鳳廟,對吳鳳故事抱有興趣,後來就有「吳鳳彰顯計畫」建立顯彰碑。1912年中田直久的「殺身成仁、通事吳鳳」一書,則是「吳鳳故事」的原型,隨後被收錄到課本中。

下村教授說,到了1970年代後期,台灣的國小課本收錄吳鳳的故事,原披紅袍的吳鳳又被添加了身騎白馬橋段。據他研究,日據時期的課本並無白馬,但當時相關劇本卻有,「可能是被神化才騎馬跑到阿里山」。

至於發生於1938年的「莎韻之鐘」,原為泰雅族少女莎韻於颱風時幫老師田北先生搬運行李時不幸在南澳溪遇難,後來的長谷川總督送了雕刻的「愛國乙女」釣鐘,進而被形塑為愛國故事,1943年並曾拍為電影並於東京上映,但據他研究因可能涉及師生戀情節引起批判,並非當時日本政府想要的結果,應該並未在台灣上映過。

下村作次郎於1980年以天理大學交換教授身分來到文大東方語文學系日文組任教,也因此機緣開啟長達四十年的台灣文學研究之路,並與台灣多位文學巨擘交好,「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即與下村教授是長達40餘年的好友,曾以專文「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簡介下村作次郎著《從文學讀台灣》」一文介紹,讚揚他「不但幾乎每年都要來台,保持與台灣文學及其演變的接觸,並且在研究方面也步步深入。」日前鍾肇政辭世,下村作次郎也親赴桃園龍潭弔唁。

點閱人次: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