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娛樂
「人命千金」----故宮博物院院藏古代醫療圖書特展
文/金玉琦 整理報導  2003/7/14列印
前陣子SARS疫情蔓延,造成全台大恐慌,醫界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現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帶我們回到過去,看看我[的老祖先如何抵抗病魔。故宮博物院院藏古代醫療圖書特展,展覽日期為92年7月2日至9月25日。
疾病一直是人類社會關切的主題之一,從禱告、施咒、到理性醫學的誕生,逐步發展出各種對抗疾病的醫療行為,因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從出土資料顯示,中國自戰國(475-221 BC)以後,以養生和療病兼備的醫學理論及技能已逐漸成型,《黃帝內經》就是總結這一段時間醫學成就的專著,其對生命活動整體性的認知,影響後世相當深遠。

東漢末期(西元三世紀),傷寒熱病大為流行,死亡者不計其數,張仲景用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傳統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此後,官方設立醫療機構,結合民間醫者的經驗,許多重要的醫學理論、用藥知識、醫療技術,逐漸有了系統性的整理,尤其是藥物學的進步最為顯著,譬如唐高宗顯慶四年(659)頒行的《新修本草》,就是第一部由官方修訂的藥典,完成後不久即隨著遣唐使傳入日本。

入宋(960-1279)以後,政府特別重視醫療教育事業,除了設立太醫局、藥局,還創設校正醫書局;配合當時漸趨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醫籍的出版量大增,醫學知識也隨之方便流傳。

今天,醫療科技已進步到連器官都可移殖、複製的地步,但傳統醫學對人體整體性的認知,以及重視人體和自然互動的關係,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尤其預防重於治療的養生之學最具特色。

故宮博物院收藏古代醫籍,內容涵蓋的層面頗廣,今挑選若干種展出,希望從這些靜態的史料中,看見古人對生命的尊重及其中蘊藏的活力。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www.npm.gov.tw)

點閱人次: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