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娛樂
歐洲影片介紹-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
文/陳均瑗  2003/9/1列印
1963年費里尼拍攝電影八又二分之一,成為了轟動影壇的代表作,這部電影是費里尼表現人的內心現實,透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去探索了當代人的危機和苦苦掙扎,影片的含意一方面在陳述片中主角所要拍的影片沒有拍完,另一方面也暗指費里尼自己的影片,而這部電影曾獲得第3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63年莫斯科電影節大獎。
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生於1920年1月20日,足於1993年10月31日,他一生之中創作了不少經典的名片,如八又二分之一、女人城、揚帆、愛情神話及騙子等片,而費里尼喜歡並習慣以一種反顯示、甚至怪誕的精神來呈現出真實的世界,也因此喜歡費里尼的影迷常常醉心於這樣的風格,並且會去探究費里尼的經歷是否反映電影中的人生。

故事的片頭很特別,一個人被困在車子當中,怎麼逃都逃不出去,他一直在敲打玻璃,看有沒有人可以救他出去,但是卻沒有辦法,於是他墮落在另一個世界當中,被自己緊緊的拉在手上,總之,他被綁住了,不論是他的創作靈感甚至是他的行動,都被挶限住了,而挶限他的人真的是製片嗎?其實費里尼透過鏡頭語言及屬於他的風格結構,告訴我們,其實挶限創意、作品想法的人不是別人而是導演自己本身,這樣是不是說明了所有的風格、鏡頭語言、甚至是文本的敘事結構全都是自己設限給自己的,明眼的影評人從這些角度去解讀導演本身的所有作品,但是,這樣卻也使得導演沒有任何的發揮空間,只能被挶限在這個小框框之中嗎?所謂的作者論、貫用的風格,其實是導演不再為自己的作品找尋創意空間的一個藉口,也因而,侯孝賢為了逃脫這樣的創意陷阱而創作了千禧曼波嗎?我們不得不這樣的推論。

夢境、現實、幻想所集結而成的影像結構,看似散漫,其實別有章法,接近人的內心世界,回憶、回憶回憶、想像、夢境、現實交織在一起,表現了一個處於混亂中的靈魂。每個段落的出現,皆是前一個鏡頭所遺留下來的線索,有點像是白教及紅教的轉世輪迴,都是前一世所遺留下來的線索;所以,這樣的影像結構,剛開始實在是讓人家不懂究竟現在是屬於他的夢境還是現實的狀況,甚至是幻想中的情節,我們只能從主角本身與其它人的周璇之中獲得點端倪,也因此每個情節、關鍵、故事的敘事皆是環環相扣,讓觀眾可以藉由這樣一步步丟線索的方式獲得觀影的樂趣。

八又二分之一這樣快節奏的剪接方式,讓觀眾幾乎是在沒有休息的狀態之下,就看完了這部電影,雖然他的片長是二小時,但是華麗的鏡頭語言、一鏡到底的美感,甚至是費里尼表現人群所採用的手法,都是相當的獨到、特殊的,費里尼究竟是以什麼樣子的態度看景框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後現代呢?音樂在他的電影中同樣也佔有相當大的地位,雖然我不懂音樂,但純粹就我觀影的結果,我覺得他的音樂與影像就像是人在跳舞的感覺,除了音樂的連貫性之外,每一個段落影像、每一小節的音樂就像是渾然天成的融在一塊,如果說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所帶來的音樂意境是屬於慢慢的華爾茲,那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就有點像是乖誕灰諧的感覺囉,總之這樣的調和感難怪形成日後看電影的人必看的一部片。


點閱人次: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