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中「陽明山學」隱然成形
文/賴繪文  2003/11/19列印
隨著數位地球(Digital Earth)此一理念發展,以地球的永續發展為宗旨,數年來在國際間已形成一股風潮。國家太空計畫室與中國文化大學特邀請國內與國際知名學者專家,在台北陽明山文大召開「第一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此會以「數位地球的理念和實踐」為主題,使得「陽明山學」也在多位專家學者討論下隱然成形。
「陽明山學」的建構,即以提出者文大所在地陽明山為名,希望以科學的方法透過內部與社區整合,進行對陽明山地區人文與自然環境的研究,以強化大家對陽明山地區的了解,並落實永續發展的願景。「陽明山學」的概念首先由中國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提出,經多方討論後,推由理學院召開座談會。由理學院院長劉廣英和景觀系系主任郭瓊瑩統合,提出一個完整的論說。
景觀系系主任郭瓊瑩指出,「陽明山學」的架構是以陽明山應以大屯火山系之生態系統為基盤,加上其上所孕育之生物及非生物為研究主體,內容包括多種研究學門與領域門之互動關係。
郭瓊瑩說,「陽明山學」包含的領域,經整合後可將學術領域歸納為中國文化大學各學院、學術界、社區、民間團體、公共部門等五大團隊。「陽明山學」建置後,不但可以充分發揮整合功能、大學社區功能,推動各向研究或活動,成為學校發展重點,發揮核心功能,促進區內學校教學等。
以文大研究現況來說,目前已進行的研究,在學術方面有陽明山傳奇、陽明山沿革志;自然方面有地理志、小氣候學、數位陽明山、陽明山古道、陽明山數位地圖、陽明山稀有物種、大屯山地質與岩石、陽明山自然科學資料庫、高國中地科教學輔助系統、陽明山各種圖像檔與動植物調查研究;環境方面有酸雨、珍奇生物、陽明山國家公園與遊憩(多向規劃與設計)等調查研究,都是「陽明山學」發展的一環。
此外,這次研討會中也有學者以結合陽明山國家公園的GIS製圖模式建置及火山地形模型的應用,一方面提出理論,另一方面則平面製圖或製作立體模型,三方面相結合後,使得「陽明山學」得以充分的延伸。
以陽明山國家公園主題製圖為例的GIS製圖模式建置,主要由文大地理系副教授丁亞中提出。是利用遙測影像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進行環境監控與災害防治之研究,已行之有年且具有成效。他指出,陽明山國家公園透過GIS製圖模式之建置,可以分析並界定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潛在危險災害區之空間分布,以提供相關單位土地利用決策之參考,完善的防範措施配合適宜的土地開發政策方能將潛在山崩災害降至最低。
陽明山國家公園火山地形模型之展示與應用,則是由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林俊全、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姜壽浩、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呂理昌共同發表。該研究係針對陽明山國家公園火山地形景觀,嘗試以數值地形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del ),配合航空照片的套疊(overlapping),建立一個三度空間模擬之陽明山國家公園火山地形,用以呈現火山地貌特徵。研究成果除了對於觀光景點的解說與導覽功能之外,在地景保育、地理教育上都極具應用的價值。其可塑性與發展潛力就非常大,所能接受的研究範圍也就非常之廣,也希望藉由數位地球的發展,能夠使得「陽明山學」更加發揚光大。

點閱人次: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