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社會問題與適應」課程讓同學認識生命價值
文/高苹珊  2004/3/5列印
校園自殺事件頻傳,對於這些事件,學校勢必負起相關輔導責任,因此許多學校就透過生命教育相關通識課程,提供學生尊重生命的認知。以文大來說,「社會問題與適應」就是讓同學可以藉此認識生命的課程。
文大通識課程「社會問題與適應」分為37個時段在不同科系,供同學們探討自己在社會結構下,與自己切身的相關議題。以景觀系二年級邱貴玲老師教的通識課程來說,邱老師在本學期課程在第十一週、十二週皆安排青少年中輟及性交易等社會問題進行主題探討,邱老師往往從媒體報導的相關事件中,牽引同學們的討論動機,引發了解的興趣和探索。

本學期在資管系3B和營養系3開設通識課的蕭國忠老師說,對於大學生在抗壓性不佳、情感或學業受挫等議題,他安排在上學期的「社會問題與適應(上)」課程,係著重個人與家庭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上他往往與同學共同討論大學生自殺潮等議題。另一位在生物系開課的歐陽新宜老師則說明,有關自殺議題,同學可以請教學校相關專業系所如心理系、社會福利系、教育系等師資,他的課堂上並沒有安排這樣的議題。不過,有時也會基於時事,為同學順帶一提。

學生輔導中心朱偉競主任特別分享輔導文大學生的經驗,朱主任說,生涯課程的安排隸屬於知識層面的吸收,同學們可以透過修課之餘討論對於自我開發的管道認識自己,但是更重要的則是在生活上的體驗才能抑制自殺等偏激行為的發生。

朱主任也表示,自殺行為可從其醫學上病理的溯源,一般自殺行為的表現往往與原生家庭有密切的關係。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異常,在細細觀察與輔導溝通中,家庭因素比重佔大比重。在協助同學對於偏激想法的疏通除了學生主動修習相關課程的認知之外,另外更需要透過輔導中心和家庭的聯繫。

點閱人次: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