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清明節」慎終追遠觀念 轉化為團聚意涵
文/楊雅婷 攝影/郭欣怡 2004/4/4列印
對現代的年輕人而言,「清明節」似乎已經不再是個「掃墓節」,因為他們現在回家的目的不再是過去所認定的「慎終追遠」了,年輕人總是認為可以藉清明節與久未謀面的友人團聚。
英文系林同學表示,他覺得「清明節」回家不是為了掃墓,而是在這個特別的節日可以和許多平常少見面的親友、家人聚在一起。對他而言,清明節是一個很容易下雨的節日。只是清明節不回家會被長輩罵,所以他只好配合回去掃墓。

資管系的王同學認為,清明節回家不只是為了要掃墓,重要的是整個家族可以藉此團聚在一起。由於今年的清明節和他研究所考試撞期,所以今年他並不打算回家掃墓。

對於「清明節」的意義似乎已經有所轉變,在文大新聞系開授「社會宗教與倫理」的石朝穎老師倒是抱持著很樂觀的看法。他認為,雖然現在年輕一代的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清明節的看法,已經不再是傳統所認為的慎終追遠,但是清明節的意義仍然存在。它讓平常很少聚在一起的親族,藉由這一天的掃墓行為凝聚在一起,所以還是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的十五天,「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所以它並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雞蛋、魷魚、甜飯、芋、筍等。

點閱人次:3352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