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現代人怕病不怕死?
文/蔡玉芳  2004/4/21列印
生活的腳步日益加快,生存環境的惡化使人倍感威脅,尤其在那種所謂「浩劫」的大災難發生時,每個人都會驚覺死亡的影子剛從身旁走過,也愈來愈能明白那句古老的諺語:「死亡之前人人平等」。
根據安寧照顧基金會的調查結果,民眾害怕生病的比率提高,占二成六,害怕死亡的人只剩下一成一。而正大肆揮霍青春的大學生,對於死亡的認知大異奇趣,但普遍有一種特屬於年輕的灑脫,但是遇上生大病就有洩氣說:「生不如死」。資傳系一年級梁靜瑜說,她寧可去好好想怎麼過日子,反正人都有一死。因為死亡無法想像,所以她還是會害怕。

中文所的徐同學則說,正如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她從不去想死亡一事,反倒突發奇想表示如果可以選擇怎麼死,空難是最佳選擇,死的快又可以讓家人領一筆款項。資傳所張維倫說,他當然不喜歡死,但並不畏死。他也嚮往成為「殉道者」,願意為了比生命更崇高的目的犧牲,但若是臥病在床拖累家人,他自己希望可以安樂死。中文所吳曉珊表示,自己較接受佛教的說法,相信人死後會到另一個世界,相信因果與輪迴,覺得應該受道德良心的規範。對於死,她抱著一顆平常心面對,唯獨強調不要作壞事。

心輔系專任助理教授黃政昌說明,大學生因正值身強體壯,經濟能力大多倚仗家裡,並無須承擔人生所有的壓力,覺得死亡之遙遠很正常;通常一個有家室或身體狀況逐漸下滑,甚至產生病痛者,加上必須負起家庭之責任,面對死亡會表現出現實上的準備。而一般人看待死亡有許多迷思,事實上無論東方、西方,葬禮是撫慰生者心靈、宣洩其思念與不捨的過程。

黃政昌也表示,當然亦有因突來的創傷經驗,必須提早面對死亡之存在者,像是幾年前921大地震、華航空難等,或是摯親好友的往生,通常可以透過心理治療來平復創傷。此外,尋找宗教藉慰也很正常,符合人類文化經驗。而生命的教育在於預防,對死亡有正向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珍惜生命。正因為每個人都會死,經由把握活著的當下,去體會生命過程裡的價值與意義,更甚於害怕走向生命的盡頭。

點閱人次: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