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原舞者文大演出「太陽與貝神」 用祭典歌謠尋訪祖先蹤影
文/吳曉珊 攝影/顏維徹 2004/4/30列印
集結來自各個不同部落,被譽為最能表現台灣原始藝術群象的舞團「原舞者」,2004校園巡禮第一站就來到文大。29日晚上7點演出「太陽與貝神」,21名舞者在百花池廣場,用他們最自然的嗓音與肢體動作,表達出傳統歌舞的真與美,撼動你的視覺與聽覺!
上半場一開始,就是南鄒沙阿魯阿族群(HLAARUA)的貝神祭,在祭典儀式與歌曲的交互穿插下,聽見了HLAARUA族人對先祖的感念之情。團長懷劭.法努司(漢名蘇清嘉)表示,在祖先源流上,過去HLAARUA族與魯凱、賽夏、布農族一樣,都和矮人族(今只分佈在菲律賓群島)有過相當密切的關係。

所謂的貝神祭,指的就是矮人族送給HLAARUA族的十二顆聖貝,一年當中會舉行六天祭典,透過不同的儀式表達不一樣的祭祀主題,時間都在清晨、上午進行。蘇團長說,祭儀多於歌謠是HLAARUA族一個很大的特色,而且不管是什麼樣類型的歌,曲調聽起來都是哀怨悠揚,流瀉一股淡淡的悲傷。

仔細聽,首先登場的是「山芋之歌」,我們看見HLAARUA族人將聖貝放入酒甕之中,為祭典揭幕。「初祭歌」緊接在後,再來是重頭戲「貝神祭歌」,蘇團長說,這當中,並沒有太澎湃的舞蹈動作,但對貝神的崇敬之意,卻在樸實的祭儀動作中展露無遺,同時也達到了文化傳承的主要意義。

有多少人參加今年的祭典呢?於是,有了「數人數之歌」,維持慣有的低迴旋律。因為HLAARUA族的民謠真的很少,蘇團長說,所以發展迄今,他們已經將各種民謠也融入祭典儀式中。因此,才有接下來的男女對唱情歌、「分開之歌」,以及「男短裙之歌」等歌謠在祭儀中出現。少了那麼點歡樂氣氛,上半場的表演著重在傳統文化的展演,末了由團長清唱一曲「獵首歌」,以一種宣誓性的語調,唱出了HLAARUA族的新希望。

和上半場完全截然不同的族群祭典與儀式,下半場表演的是,阿美族太巴塱(Tabalong)部落的年祭歌舞。從一開始的豐年祭歌、迎靈祭祖、拜訪喪家之歌,短而有力的音節,Tabalong族用歌謠敘述部落的傳說與源流,以歌聲標記出祖先留下的足跡。

蘇團長談起這個古老故事,他說,由於當時洪水氾濫,使得一對兄妹為了傳宗接代,不得已結合。沒想到,生出來的小孩竟然都是爬蟲類。後來,太陽聽見這對兄妹的哭喊後,便答應施予祝福,但規定前幾個生出來的小孩,都要冠上太陽的姓氏才行。對現代人來說,這聽起來簡直就像神話,蘇團長說:「但對於Tabalong族而言,卻是深信不疑的祖先源頭。」

由於阿美族是母系社會,所以在接下來的「情人之夜」、「祈福歌」、「祈福獻酒禮」中,我們看見男男女女揹著檳榔帶,女生主動追求男生等種種逗趣的畫面。還有,為了從頭目手中被潑灑到祈福酒,全族人搶成一團的虔誠跪拜。

這場由文大原薪社協辦,將近120分鐘的表演下來,因為原舞者生命力的展現,劃亮了華岡之夜,也讓全場看到接續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另類詮釋。

點閱人次:4128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