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納利颱風=百合颱風? 理學院長劉廣英:兩岸氣象名詞大不同
文/賴繪文  2004/9/1列印
由兩岸知名大氣專家共同組成的「海峽兩岸科學名詞工作委員會」,多年來致力於兩岸名詞的統一,終於在最近將兩岸的氣象名詞對照本建置完成,開創合作的新局,共同參與這項計劃的理學院院長劉廣英表示,雖然現在完成的只不過是對照階段而已,未來兩岸的名詞如何發展,還是需要看下一代的學者如何思考。
劉院長表示,這本名詞對照本的計畫是由台大大氣所陳泰然授所出的,結合了各大專院校的氣象學者共同制作而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地氣象名詞不同,不論是在學術研究或是來往兩岸民眾的生活上,都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例如雷射大陸叫做激光,而納利颱風到了大陸成了百合颱風,敏督利成了蒲公英,會易讓人以為是兩個颱風,而且在未來研究的時候,容易造成混淆。

劉院長說,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這種名詞中國用了好幾千年,不可能說改就改,所以在中國文化本身就有的名詞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主要都是在於新式氣象的英文,翻譯成中文的問題之上。台灣向來喜歡用音譯,而大陸大多使用意譯,納利颱風便是最好的例子之一。但是礙於兩方立場的問題,名詞統一實在太敏感,為了學術上的需要,對照字典因應而誕生。

對於有社論認為是政治思想的延伸,劉院長只有一句「無聊」,他說,他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有很多人對政治狂熱到什麼都要泛政治化,事物的名稱只不過是代名詞,能懂就可以,例如手機,之前台灣稱為大哥大,大陸稱為手機,現在台灣人也稱為手機了,這算是統一思想的滲透嗎?用不著在這種無關緊要的地方劃地自限,學術就是只為了學術,不用泛政治化。

點閱人次: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