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生命科學系陳亮憲、數學系曲俊銘 發表自然擾動研究成果
文/陳淑鈴  2004/11/8列印
台灣自然天災頻繁,生態經常遭受劇變,文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亮憲、數學系副教授曲俊銘與樹德科技大學邱郁文日前於Hydrobiologia期刊,共同發表「台灣大甲溪魚類族群及自然擾動的衝擊」之論文,該文為長期觀測,了解災變對溪流生態的影響,進而提供政府災區復原的施政根據。
以921大地震和桃芝颱風為主軸,該合作團隊以每個月採樣一次,累積統計數據的方式,6年以來長期觀測大甲溪中段魚類的生態。此外,該合作團隊表示若資源許可,希望成立研究群,透過生態學和社會學的整合,來觀察災區的整體變動及研究復原計畫。

陳亮憲表示,採樣和統計已邁入第7年,地震及颱風等自然災害衝擊台灣頻仍,繼桃芝颱風後,莫度莉及艾莉颱風接連侵襲台灣島嶼,對於魚類生態持續衝擊,他也將繼續觀測生物擾動的情形,以建立全球變遷影響模式。

他說,在大甲溪長期觀測當中,發現天然力所造成的生態影響復原得較快,溪流兩岸缺乏水土保持,是釀成的嚴重災害重大因素。此外,經魚類採樣數據資料統計顯示,以災變驅避行為的復原時間而言地震較快,颱風則要半年以上,其中因素在於颱風所帶來的加積作用,改變河床地形,並使得河床生態遭受破壞。

曲俊銘則表示,長期採樣中發現災變的阻抗和彈性,對長期維持魚群結構非常重要,生態上的變異在溪流中可以由水文及演化的過程而發生,希望經由及研究結果,找出生物對壓力之效應及影響數量的因子,並試圖建構觀念模式,該研究將繼續延伸,計畫未來會陸續發展一連串的研究。

曲俊銘說,生態環境問題是所有人應共同關心的,海島國家沒有太多空間,需要多去了解它。陳亮憲強調越是致力生態復原計畫,越是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從他說採樣的物種要放生原採樣點,不敢讓樣本死掉可以窺得。


點閱人次: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