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燦爛的花樣年華-風景篇(一)
文/徐欣怡  2001/12/26列印
在藝術史上,「印象派」(lmpressionism)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重要畫派。印象派畫家致力於表現變幻莫測的自然瞬間風貌,特別是明亮陽光照耀下的自然,像微風中搖曳的水面、夏日陽光中燃燒草原、白雲浮動的天空,不斷當成主題,只是當時的印象派畫家被嘲笑無健全的知識基礎,只以一瞬間的印象便足以形成一幅畫。
在畫家馬奈以肖像畫和人物構圖為某些群眾接納之後,一些青年風景畫家發現要「沙龍」接受他們非正統的繪畫相當困難。一八七四年四月十五日,一群在巴黎的畫家便在一位攝影家的工作室安排了一次展覽會,展出一直被官方的沙龍排斥、遭到落選的的作品,因莫內(Claude Monet) 的作品,名為「日出.印象」-描寫晨霧中的港口景色。展覽期間批評家給他們開了一個玩笑說:「這是一群印象派畫家的展覽」,因而這群畫家就以印象派畫家自稱,沒有加以反駁。
來自法國北部港哈佛(Le Havre)的貧窮頑固青年名叫莫內,於一八五八年遇到了教導他至戶外作畫的畫家布丹,不過,雷諾瓦、西斯萊等人的經常往來,才使他在一八六○年代末期對研究水的倒影有了很高的興趣,確立印象派的方向。在某一特定系列的風景畫中,他應用淺而明亮的色調,表現層次分明的景致,這種手法很快也就成為他作畫的原則。「艾特塔波濤洶湧的大海」即是其中之一。
印象派畫家的理論、畫風,雖然我們現在看來並無驚人之處,但在一百多年前的歐洲畫壇中,他們的觀念和作風卻遭來嘲笑、漫罵,經過印象派畫家們的努力和時間的考驗,終獲人們的接受,歷史的肯定,並且影響二十世紀初期的藝術發展。由於當時科學家在色彩上的新發現,促使印象派畫家對色彩理論加以研究並應用在繪畫上;印象派畫家發覺到物體本身是沒有永久而固定的顏色,而是隨位置與時間發展出不同的變化,同時,印象派畫家也察覺到陰影的色彩並非黑色或深褐色的。 1883年莫內遷居至法國維荷農城的吉凡尼村(Giverney),建立了景緻優美的莫內花園,吉凡尼村也從一個諾曼地寧靜村落,搖身一變為印象派的朝聖重鎮,直到今日,莫內花園已經變成莫內美術館,前往尋幽訪勝的遊人仍是不絕於途。

點閱人次: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