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鄭貞銘教授發表新著 談資訊潮流下人應有的生活態度
文/方惠宗  2005/2/20列印
鄭貞銘教授於2004年五月份發表新書《資訊、知識、智慧之二:愛是緣續的憑據》,旨在勾勒資訊社會中的「生活態度」。從歷史、社會、教育、日常生活等不同角度與層次取徑,闡述題材包括世界潮流、社會現況、傳播生態、教育本質、師友情誼等。全書匯集鄭教授歷練的觀點,以及在教授身邊莫逆知己們的生活感想,是一部取材相當豐富的啟發與勵志著作。
鄭教授在2001發表的《資訊•知識•智慧─e世紀贏的策略》,以傳播人角色觀察時代變化,發現目前許多先進國家的教育都面對相同的危機。強調在資訊社會獲得成功,首先要培養整合資訊、轉化知識的人生智慧,這也是全人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在續作《資訊、知識、智慧之二:愛是緣續的憑據》中,不僅記錄作者對世紀末顛覆的醒思,也指出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是重建社會秩序、贏得E世紀勝利的不二法門。文中收錄與青年學子真心相對、莫逆知己相知相許、四海師友天涯知音的感性告白,蘊含哲思寓意,值得一讀再讀。

鄭老師在書中,以一句:「愛,是在別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破題。鄭老師說道:「許多在社會功成名就的人,幾乎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享受過完整教育的歷程。這種教育,是在愛的薰陶與感染下所培養的完整人格,同時在人文與科學中求取平衡…完整的愛的教育,並不易為,但卻是從事教育者不可放棄的責任。因為只有愛,才能超越種族、超越地理、超越心理…使人類有充分的經歷去克服飢餓,阻擋失望。」

儘管發生在十六至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極為重要的一段歷史,不過,身為「人」所需的博雅與價值意義卻不曾發生革命。從本身的自我概念,到如何與人互動、如何與環境共處,在這當中所擁有的「態度」,必須不斷的反省與培養。這是關係生活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為「態度不對、做什麼都不對」。

從教育的角度而言,「環境」對學生能夠提供最好的「境教」。鄭教授在書中指出:「成長在批判的環境,自然愛責難別人;成長在鼓勵的環境,自然會較有自信;成長在讚美的環境,長大後學會欣賞;成長在安全的環境,才懂得信任別人;成長在接納的環境,才真正了解愛與關懷。」這是提醒身為家長、師長與政治上的領導者,以榜樣教育為基礎,「其身正,不令而行」。

鄭貞銘教授表示,曾任文大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已故的王洪鈞教授常告訴他﹕「無愛不成師」,他深信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影響學生的終身幸福。因此他堅持「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每個學生都該是教育的主角」,而「無愛不成師。老師的愛心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桃李滿園的鄭教授,將教育視為重大且嚴謹的責任。

鄭老師曾榮獲「中興文藝獎」、「五四文藝獎」(台北)、「新聞教育終身成就獎」(紐約)、「文化交流貢獻獎」(香港)。鄭教授的其他著作,除《新聞原理》、《新聞學與大眾傳播理論》、《百年報人》等十餘種學術著作外,尚有《歲月的筆》、《人是自己生命的建築師》、《熱情老師、天才學生》、《老師的另類情書》等散文創作。

點閱人次: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