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資訊
石牌漢番界碑
文/郭承儒  2002/3/22列印
清朝在台灣的統治政策上基本是隔絕漢人與原住民接觸,因此立有番界,禁止漢人進入,此外也有防止「叛民」潛往深山與當地的原住民勾結及防止漢人越界私墾侵削番地等考量。清廷佔領台灣之後開始立界碑,其先後設立不少界碑,而離我們最近的在石牌捷運站就可看到。
隨著漢人漸往內地墾殖,以致於造成原住民的生存權受到威脅,導致漢番之間的衝突日以益增。雖然清廷佔領台灣之後開始立界碑、定土牛線畫界將民番隔離。
乾隆10年(1945)至13年間,淡水同知曾曰瑛,為確定漢番地區的界限,立石碑於漢番交界處,以平息紛爭,碑文為「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園田歸番管業界」,日後鄉人音轉,把碑誤傳為牌,遂稱此地為石牌。今日北投區的石牌里,其實就是乾隆時唭哩岸漢番田園墾耕界碑之轉音。碑高118公分,寬35公分,厚25公分。
清代漢番界碑數量十分龐大,但是目前殘留已不多,傳說界碑有三至五基,但至民國八年僅存兩基,於日據時代分別遷至省博物館及石牌派出所。
而在經民政局考證後發現原界碑位置相當接近捷運石牌站前之廣場,且附近又有石牌路、石牌溝、石牌國中、石牌國小環繞,故將界碑遷至該地實為最適宜之位置。


  

點閱人次:5026